長程心電監測可指導隱源性卒中的診斷治療。
?
一、隱源性卒中進行房顫篩查的必要性
根據TOAST(trial of org 10 172 in acute stroketreatment)分型,缺血性卒中可分為大動脈粥樣硬化型、心源性栓塞型、小動脈閉塞型、其他原因型及原因不明型,存在多種危險因素無法確定病因的卒中也歸于原因不明型。因此,隱源性卒中是一個排除性診斷。隱源性卒中具有高復發率(一年復發率可高達30%),且無法基于發病機制進行有效的針對性治療,這使隱源性卒中的治療和預防成為一個嚴峻且具有挑戰性的問題。CRYSTAL(the cryptogenic stroke and underlyingatrial fibrillation)及EMBRACE(event monitor belt for recording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a cerebral ischemic event)這兩大里程碑式研究,證實長程心電監測可提高隱源性卒中患者的房顫檢出率,從而增加抗凝使用率。盡管CRYSTAL研究缺少有力的卒中復發減少的臨床終點,但改變了篩查出房顫的患者的治療策略,大多數患者啟動了抗凝治療。這兩個試驗強調了對隱源性卒中患者長程心電監測的必要性,其意義超越了2014年美國心臟協會和卒中協會(AHA/ASA)的隱源性卒中指南所推薦的“30天監測”。
?
二、長程心電監測可提高房顫的檢出率
目前證據表明隨心電監測時間的延長,隱源性卒中患者房顫的檢出率增加,3 d以下為5%,1周或更長為15%,3個月為30%H0。卒中事件發生后盡早開始監測,也可提高檢出率,卒中后5d內開始監測可提高檢出率至12.5%。而SMART研究則提出,卒中后的房顫檢出率以10 d為單位規律分布,卒中后第一、二、三個10 d的分布比例分別為45%、31%、24%,因此卒中后僅持續1周的監測可能會漏診55%的房顫。移動遙感監測手段可捕捉
到持續僅幾秒鐘的PAF片段,而植入式事件記錄儀只能監測到2 min以上的房顫節律。通過選擇性篩查隱源性卒中患者,可進一步將房顫檢出率提高至21%¨,有證據提示隱源性卒中患者中AF檢出率較明確病因的卒中患者高。